校主页

当前位置: 读者服务 > 好书大家评 > I  文学 > 正文

田园里的美好光阴,我们依然还可以有!——《下田:写给城市的稻米书》书评


下田:写给城市的稻米书 / 周华诚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11月
 
  索取号:I263/3603
 
典藏地:校本部文学库、白云校区一教书库
 
 
 
村庄会从草叶尖上醒来,稻谷是在鸟叫声里成熟起来的
书的作者周华诚,既是作家,也是摄影师。他的童年在浙西常山一个叫溪口的村庄度过。少年时离开村庄,到县城读书,后来在城市工作。“我长大的过程,就是离村庄越来越远的过程。”这种情绪,有些迷茫,有些伤感,这应该也是很多年轻一代共同的生命历程吧。但在一次次回乡后,深感故乡变化之巨大,他从伤感和迷惘中跳脱出来,决定以文字和镜头记录故乡草木人情。2013年,他发起“父亲的水稻田——挽留最后的农耕”众筹项目,与父亲一起,在故乡自家土地上种稻,记录一粒种子到一片水稻,再到一捧大米的过程,在耕种的过程中,重新体会汗水的价值与劳作的意义,重温那些田园里的美好光阴。
这光阴,是诗意的,以田为纸,以犁为笔,以水为墨,牛与人一起挥毫泼墨地作画。
这光阴,是古典的,就像从唐诗宋词里走出来似的,村庄会从草叶尖上醒来,农人“头戴斗笠,身着蓑衣,肩负犁铧,与大牛小牛一起,行走在烟雨蒙蒙的田间小道上。”
这光阴,是童话的,“稻谷是在鸟叫声里成熟起来的:布谷叫一声,稻谷黄一点儿。画眉叫一声,稻谷又黄一点儿。紫啸鸫、黄雀、褐头鹪莺叫了一声又一声,稻谷黄得手忙脚乱。秋分一过,田里悄无声息就黄了个遍。鸟叫是因为天凉了,愁吃愁喝。谷子一黄,鸟不愁吃喝,仍然叫,是因为高兴坏了,呼朋唤友。”
甚至,这光阴,还可以是武侠的,耘田的时候,禾苗四周的田土已有些变硬,手指弯成鹰爪状,才能把土耙起。这不就像在修炼鹰爪弓的大侠吗?对了,电视里张三丰就是在一缸水里画太极图练拳的。
 
父亲的水稻田,是一种生活风格
但遗憾的是,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让稻田里的古典诗意和童话武侠渐行渐远,还有那些稻桶、竹簟、翻谷耙、风车等也正在消逝或成为已消逝的事物,谁也无法改变它们的命运。但是,这稻田里的光阴,却也还是可以从古典和传统中衔接到现代的。
你看,“父亲的水稻田——挽留最后的农耕”出现了,虽然只有小小的两亩地,但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踮起脚尖的风从稻田上空走过”,听到黄昏里昆虫的吟唱。你再看,稻田里的父亲,也学会了使用相机、玩起了微信,隔三差五就把稻田的长势变化拍了发照片给儿子,儿子及时在微信圈上发布,让更多呆在城里的人,看到秧苗绿油油,城里人可以带孩子一起去插秧;看到稻花悄悄地开,看到稻浪成熟时,城里人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收割稻谷。
虽然,城里人的这种下田,更多是一种娱乐,就像作者的正在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每次回乡下老家,都特别开心,因为稻田里的一切,都跟城市里的不一样,在她看来,都是那么新鲜,她喜欢寻找稻田里新奇的昆虫与野花,感觉特别好玩。但是,就算是娱乐,也体现出了下田的意义,那便是——重新体验劳作的价值和美好,让对农耕文化敬仰的种子,能够在孩子们的心中落地发芽。
与水稻有关的光阴故事,它们曾经是农人厚重人生的一部分,现在又从村庄衔接起了城市。“父亲的水稻田”里的那一捧捧大米,就已经不仅仅是一捧大米,而是一种生活风格,一份对土地的感恩,一份对村庄的情谊,一份对劳作的尊重——而这,也正是我们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最应该珍视的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