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主页

当前位置: 读者服务 > 好书大家评 > I  文学 > 正文

只吃露水,没有脚,永远在飞!天堂鸟长得真像传说中那么神奇吗?——《海上冒险回忆录》书评


海上冒险回忆录:一位佣兵的日志(1617-1627)/(瑞士)艾利·利邦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 索取号:I522.64/1 典藏地:校本部文学库、白云校区一教书库

 

 天堂鸟的神奇传说:只吃露水,没有脚,永远在飞

天堂鸟,一个梦幻般的名字,一直以来就有着不可思议的神奇传说。

“最重要的生存元素是空气,那是它们永远的家,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谜。没有人活捉过,它们只吃露水,没有脚,永远在飞,从不停止,只栖息在树上或枝桠上,用一根大羽毛固定。公鸟背部有一个凹处,母鸟把蛋下在里面,母鸟腹部也有一个凹处,在任何一个凹洞都可以孵蛋。”这段话出自1560年的鲍伊斯陶鸟《活在空气中,至死才上陆或坠海的无脚鸟神奇故事》。

      这天堂鸟的神奇传说,有可能是真的吗?今天推出的《海上冒险回忆录:一位佣兵的日志(1617-1627)》给出了一个让我们意象不到的答案。

 

真实的天堂鸟,像鶒或是山鹑

利邦是瑞士人,16181626年间曾任职于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亚洲地区担任士兵及军官,《海上冒险回忆录》便是他任职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佣兵时的真实记录。此书与一般只是匆匆走过的旅行家、作家很不同,因为利邦描述的地方,是亲身居住过的,也深入当地生活,而且时间够久,且略通各地语言,了解了日常生活背后的真相,甚至能收录杂闻趣事。而书中“班达群岛”这一章,便有一段让人意想不到的有关天堂鸟的生动描绘:

“有一种鸟,居民称之为Bouron Sorga,是远从十五六哩外的一个岛上飞来的。这些鸟像鶒或是山鹑,每年飞来一次,一次有二三十只,会飞到地上吃某类的草。居民用弓射,清除内脏后,埋在海边的沙滩中。沙滩被太阳晒到滚烫,就像在火中烤热一样。放两三天,一直放到全干,就好像封沙防腐一般。之后把它们排成一排,放在海边,再和我们以物易物或是卖给我们。我们称这些鸟为天堂鸟。”

鶒是类似鸳鸯的鸟,还算美丽;而山鹑呢,我们平常认识的鹧鸪就是有脚距的山鹑,长得也并不出众。如此看来,像鶒像山鹑的天堂鸟,怎么也算不上是美丽至极的鸟。而对于先前的作家在书本中描绘说天堂鸟没有脚、不吃任何东西、靠空气存活、永远在空中飞翔、公鸟背脊有个洞,母鸟在洞里下蛋和孵育之类的神奇传说,利邦认为这都是编造的神话,因为那些作家所写的动物,只是听人说,自己并未真正见过,而利邦不仅亲眼看过天堂鸟,而且还吃过天堂鸟。

利邦的说法,完全打破了人们对天堂鸟的神奇猜测,这会是真的吗?当然是真的!书中的边栏引用了一些史料文字加以佐证利邦的说法,“传说中之所以没有脚,是因为抓到的人把脚切了,只留下头、身体和最美的羽毛。在太阳晒干后,就看不见脚的痕迹,因此有人以为它们没有脚。”(出自《荷兰人第二次东印度之旅航海日志》)

这是利邦所著《海上冒险回忆录》的有趣所在,整本书每一页都留有边栏,疏朗有致,还有手绘图,好玩又舒服。而这边栏上的文字,则是法文版编者撷取自其他航海日记之内容,可与利邦提及的人或事物参照。这种编排,可以让读者多角度去比对,阅读起来既有趣又涨姿势。

 

利邦的海上冒险,犹如一个奇妙的动植物世界

除了天堂鸟,整本书中还有很多关于动物的神奇描绘。比如说,翅膀像蝙蝠却一直处在不安和危险之中的飞鱼、力道大如人们用投石机射击一般的鸵鸟等。同时还涉及了人类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生存关系,比如说,聪明的老虎如何守在路上袭击落单的士兵;令人恐怖的巨蛇如何吞掉山猪等,还有人们如何紧张激烈地捕鲸,如何用铃声打猎——用小标枪猎鹿,标枪的矛头有倒钩及粗重锐利的杖柄,鹿被刺中后,会往树林里逃,钩上吊着铃,会钩住树梢,鹿就跑不远了,猎人听到铃声,便可以循着找到猎物。

当然,人与动物的相处,也不全是一种紧张激烈的冒险,也可以变得有趣。书中讲到士兵们如何与可以吞下烧红碳和冰块的鹤鸵(食火鸡)一起玩耍——拿火枪的铅弹来喂鹤鸵,它们可以一个接着一个吃上三四十颗,而且用喙(会)来接,就像狗用嘴来衔面包一样,呈块状排出。

动物之外,还有不少植物的细致描绘。比如说,班达群岛的肉豆蔻和肉豆蔻花,肉豆蔻花或果实做成一种奇妙的膏药,磨成粉后,以玫瑰水化开,敷在胃部,有强胃功能。有点像小苹果的褐色山竹,利邦描绘得也颇为生动形象:这种果子蒂头像颗手榴弹,有果毛,果实的形状像榴莲,非常甜美可口。

可以说,看利邦的《海上冒险回忆录》,仿佛就像在看一个奇妙的动植物世界!

 

台湾麻豆台湾少数民族的民生记录

作为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佣兵,利邦在书中还提供了他在日本、印度等亚洲各地冒险留下的奇怪历险记述,比如,令人畏惧的火山爆发,如何与高两三尺、有一条尾巴拖到地上、像狐狸一样住在山洞巢穴里的无影商人谈判等。在这份记述中,我们不仅可看到令人血脉贲张的患难历险,也可窥见17世纪亚洲各国的原始面貌,并帮助我们理解17世纪的台湾面貌。

利邦亲眼见证并写下当时修筑澎湖风柜尾红毛城及大员沙洲上小型防御工事(热兰遮城前身)的珍贵第一手史料,这是可靠文献纪录下,外来者在台湾最早的筑城尝试。书中不仅有17世纪台湾的鹿皮贸易盛况,还有当时台湾麻豆台湾少数民族的速写,麻豆妇女的奇装异服:她们只在前身挡一块遮羞布,“看身体转向哪一边,就一面转身一面拉遮羞布,像拉窗帘一样拉到臀部。”还有台湾岛的独角兽(犀牛),栖息在高山,当地居民认为,看到这种动物不是好预兆,表示要有大风暴或地震了,之后,利邦和他的士兵确实印证了这种说法。

利邦笔下这些关于台湾的民生记录,从另一个侧面生动地展现出17世纪的台湾面貌,无疑给中国读者提供了一种亲切又有趣的阅读视角。